close

 更新日期:2011/03/29 00:07 【記者鄭綿綿/台北報導】

腸躁症屬於腸道功能異常的問題。台灣中醫臨床醫學會理事陳偉坤表示,此症常見於壓力大的上班族、考試壓力大的學生、飲食作息不正常或性格易緊張的人。一般認為,腸躁症為因長時間自律神經失調,所引起腸胃功能失調的症狀。

中醫師陳偉坤表示,患者臨床表現為腹痛(一般排便後會緩和)、腹脹、排便習慣改變(包括腹瀉,或腹瀉便秘交錯,或解不淨感)及排便性狀異常(如有黏液或形狀異常,如水便、稀便)持續存在或間歇性發作的症候群,檢查並無其他實質的病變或異常。中醫病因主要為情志失調,思慮勞倦所致,病位初病在肝、脾,久病則脾虛及腎。主要病機為肝氣鬱結不舒,造成脾虛濕滯所致。

陳醫師表示,中醫認為,「肝主疏泄」,長期鬱怒憂愁,可能導致肝失條達,氣滯不暢,絡脈不通而腹痛;以及逆犯脾胃,肝脾不和,脾胃運化失常而見泄瀉。脾主運化,思慮勞倦最易傷脾,脾胃受損,水穀不能消化吸收,就會形成「濕」與「滯」。當濕邪蘊結腸道,則可見呈現黏液狀排便。部分患者也可見上腹不適、噯氣、噁心等消化不良症狀。

上班族壓力大、飲食不正常,可能誘發腸躁症。中醫師陳偉坤表示,門診中一名30歲的女性上班族,出現反覆發作腹痛,便秘及腹瀉交替已經有多年時間,診斷為腸躁症。治療上應配合調脾胃;化濕和中;以及緩解胃腸平滑肌痙攣調理。

陳偉坤表示,這名30歲女性患者,平常工作緊張,飲食也不正常,出現反覆發作腹痛,便秘及腹瀉交替已經數年,常噯氣,打呃,易感倦怠,痛經,西醫檢查大腸並無異常,平時也常服用軟便消脹的藥物,便秘嚴重時偶爾還需要灌腸,西醫診斷為腸躁症,但一直無法解決腸胃的問題。

陳醫師表示,該名患者前來中醫就診,針對腹痛,嘔吐,腹脹,納呆問題,處方以半夏瀉心湯加味治療後症狀改善。之後患者又因為飲食不節,吃得過於油膩,又發作腹痛,繞臍痛,腹瀉,排便解不淨感,納呆,舌黃膩,以藿香正氣散合痛瀉要方治療後症狀減輕。

另外,患者因為工作壓力大,之後又發作腹痛,便秘及腹瀉交替,處方則以烏梅丸加減治療,整個治療期約三個月,依證情處方用藥,並提醒患者注意飲食調整,終於有效改善腹痛、便秘及腹瀉交替症狀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z4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